每個人的需求都不同,有些人喜歡住高樓層,有些人卻偏愛2、3 樓。
不同的樓層和座向,也攸關房屋的總價。因此,我整理了一些在挑選時最容易碰到的問題,提供建議及做法,幫助你更有概念。
【問題 ❶ 】10 樓以下粉塵多?
其實不同樓層各有優劣勢,一般來說,多數人不想選的應該是2樓,尤其是車道上方的戶別。這一戶通常會聽到引擎、喇叭或是過閘門的聲音,再加上可能有空不佳的疑慮,因此價格也有機會是全棟最便宜的一戶。
再來是4 樓以上、10 樓以下。很多人說這幾層是「揚灰層」,這是因為氣流和建築環境的影響,使得灰塵、粉塵會飛揚在離地30 米左右的高度,再精算一點,大概限縮在8 樓到11 樓間,有一派說法認為,這個區間是空氣裡的骯髒物最集中的一個高度範圍。
但這個說法也不是絕對正確。因為灰塵在空中會受到空氣流動、風的阻力與推力,在不同地理環境下,所受到的影響也都不一定相同。其他像是靠河的濕度、溫度,與乾燥的平地相比,也一定不同。以台北市大樓密集的區域來說,其與住屋稀少的鄉下相比,也截然不同。
【問題 ❷ 】樓層愈低愈吵雜?
低樓層本來就比較接近地面,確實很容易吵雜,但不代表中樓層的住戶就聽不到這些噪音,而是噪音傳達的方式不太一樣。音速很快,如果聲音的傳達是在噪音源音量所及的區域,其實無論是哪個樓層,受到的影響都不會有太大差別。 若想真正隔絕噪音,我認為是取決於住家「氣密窗」的好壞。 與其糾結樓層高低是否會帶來大量噪音,不如把錢花在挑選好的氣密窗較實在。
低樓層可能會有的影響,其實在於濕度、採光,而中古屋的低樓層可能還會有治安上的疑慮。但如果是位於大型社區,且有庭院、植栽的房子時,其實1 至3 樓也會是不錯的選擇。
【問題 ❸ 】住高樓層比較好?
很多人會說,一定要買高樓層的房子,除了景觀好、空氣好,想轉手時也比低樓層有優勢。但在挑選高樓層的戶別時,一定要注意「中繼水箱」的位置。
因為樓層太高時,樓上水壓可能不足,因此會在大樓底下的蓄水池儲水,再利用加壓馬達抽水送至中層樓的水箱,然後再由中繼水箱抽往頂樓,讓高樓層的住戶有穩定的供水使用。以50 米高的大樓來說,建商一般會在12、13 樓做中繼水箱,既然是水箱,意思就是有水囤積,可能會出現潮濕,馬達也會產生噪音,影響的層面不只是當樓層,可能上下兩樓都會受波及,需特別注意。
如果是大型社區,每個樓層會規劃很多戶,一旦電梯數量不足,高樓層的住戶就容易花費時間在等待上。還有一種情形是,隔壁大樓比自家還高,擋住原本的通風及採光,高樓層的優勢便瞬間消失了。
【問題 ❹ 】棟距愈遠愈好?
這句話本身沒錯,因為棟距愈遠,在視覺上的壓迫感會比較低,也不會有擁擠感,更重要的是採光會更好。但是,並非所有的棟距都是永久性,如果是買重劃區的房子,不代表附近不會蓋起來,所以在看房時要多考量蓋完後,是否會如建商的說法一樣擁有「永久棟距」(即周邊不會有改建計畫,或是臨學校、禁建區等用地,棟距縮小的機率就不大)。除了自己得多做調查外,也可以請銷售單位提供一些證明,如開立保證或是協議書等,確保自身權益。
如果沒有永久棟距,我建議儘量選擇離馬路退縮比較深的那一面,畢竟退縮較多,未來的棟距還是會比較長。 此外,如果建案主打「景觀保值戶」、「公園或水岸第一排」等,訴求「無限棟距」,也就是陽台或房間窗戶打開後,前排沒有任何建築遮蔽景觀,通常價格會比較高。相反的,如果面對的是嫌惡設施,就有機會成為議價籌碼。
【問題 ❺ 】房子一定要「坐北朝南」?
以台灣的地理環境來說,夏天是吹南風、冬天是吹北風,所以坐南朝北的房子,冬天一定會遇到北風,北風除了冷以外,還會雜夾一些沙塵,若你在冬天常覺得地板有一層薄沙,這就是受到北風的影響。而夏天時,南風會吹進屋裡,雖然夏天的風都還是熱的,但只要室內通風、空氣流動,相對不會這麼悶熱。
很多人會避免選擇朝西的房子是因為西曬問題,除了容易熱之外,日曬也容易加快陽台或建材的老舊速度。 嚴格來說,台灣冬天的陽光是從東南往西北方照的,因此「坐西北朝東南」才能達到真正的冬暖夏涼。 所以看面向時,一定要搭配家配圖才會清楚。
【問題 ❻ 】花錢買露台戶是一種浪費?
有些社區會有露台戶,但露台價格可能會占單坪價格的1/3,比例極高。我自己是覺得,有養寵物或喜歡植栽的人,露台對你而言可能就是必要空間。此外,有些庭院戶可以直接做對外的門,不用經由社區大門才能回家,但得自行考量安全性。
【問題 ❼ 】頂樓戶私密性高,貴一點也划算?
頂樓通常會是每棟大樓裡最貴的一戶,其優點是私密性高,不容易受到噪音影響,但要注意防水及隔熱問題。因為頂樓通常受太陽直曬,又缺少上方的樓層幫助遮蔽,若是用塗料做防水和隔熱,時間久了會需要修補,進而產生折舊問題。再加上不同的建商、施工單位等,其工法也都不同,一旦入住頂樓戶,日後仍要持續花錢做保養,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。
總結來說,這些問題沒有一定的對錯,畢竟每一棟樓都蓋在不同的位置,面向都不同,再加上每個人希望買到的產品也不同,別人認為的缺點,對你而言或許是優勢。只要對於每個設計的好壞都有自我見解,再搭配上述提到的重點,挑選產品時會更有把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