挑選建商在購房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步,畢竟建商的背景、規模和服務會直接影響到房屋的質量、未來的居住體驗以及房產的保值性,但說真的,建商需要「品牌迷思」嗎?名聲大、夠響亮,難道就和品質或售後服務畫上等號?以下將進一步闡述如何從各方面分析建商,幫助你在眾多選擇中做出理智的決定。
品牌建商通常是大家熟知的大型建設公司,這些公司不僅有著強大的資金和技術實力,還有較高的市場曝光度和廣泛的消費者基礎。這些建商的廣告往往無處不在,包括電視廣告、路邊看板、網絡宣傳等,目的是通過廣告來提升品牌的辨識度和建立消費者的信任感。
大建商之所以能維持長期的市場競爭力,通常是因為他們在廣告宣傳上投入巨大。他們會通過大量的廣告來塑造品牌形象,比如「豪宅」、「品質保證」、「設計感」等聯想,這些廣告幫助消費者對建商建立正面印象。舉例來說,有些人一聽到某些知名建商的名字,可能會立刻聯想到高端、奢華或是品質有保障,這樣的形象不僅能吸引更多的客戶,也能提高消費者的購房信心。
大型建商擁有更完善的售後服務系統,這意味著他們能提供更好的客戶服務,比如專門的客服專線、住戶意見反饋機制、維修保障等。這些服務能有效減少消費者在入住後可能遇到的問題,並且能及時解決問題,增強消費者的滿意度;一般小建商比較難達到。
品牌建商因為知名度高,因此其開發的房地產產品在二手市場上的需求也會比較穩定,從而擁有較高的保值性。這是因為消費者往往願意為知名品牌的產品支付溢價,這些房產的轉手價格也通常較高,未來增值空間也較大。這樣的保值性對於購房者來說,無疑是一個很大的吸引力。蓋房子這件事本身就牽扯了很多不同因素,進而影響了定價。
可以簡單粗分市場上的建商為兩大派系,一是上述這種老品牌、大建商或是豪宅派;另外一種則是市場派,以價格親民、可以快速順銷取勝。市場派的目標就是獲利,並且取得穩定又龐大的現金流,也因此這類型的建商都會選擇較佳的地理位置,藉由快速開案、建造、交屋以達到目的。並非這些案子就一定不好,可以這樣推算,豪宅品牌一年可能只推兩案,總計四百戶,但像這種市場派的大型集團,一次可能就推上萬戶的案量,相比之下,同樣是1%的瑕疵率,豪宅會出問題的只有四戶,但市場派會聽到的問題,可能就是上百戶了。不良率是一樣的情況下,套用在相對大的量體裡,出包率自然就高,所以不論大型或小型建商,皆應以品質為優先。
小型建商的問題之一是缺乏完整的售後服務體系,這使得當房屋出現問題時,消費者可能難以聯繫到負責人或者處理問題的速度非常緩慢。甚至市場上曾出現部分小型建商在交屋後退出市場,導致消費者難以獲得售後服務,購房者應特別留意,再者由於規模較小,部分小型建商可能會因資源限制,選擇更具成本效益的建材與施工方式,購房者應審慎評估品質。即使他們的房價相對較低,但品質方面的風險也需要謹慎評估。
小型建商的問題之一是缺乏完整的售後服務體系,這使得當房屋出現問題時,消費者可能難以聯繫到負責人或者處理問題的速度非常緩慢。甚至有些小型建商可能會在完成某一個建案後就退出市場,留下消費者無所依靠的情況,再者由於規模較小,小型建商往往會選擇降低成本來提高利潤,這可能會在選材、施工等方面做出妥協,從而影響房屋的品質。即使他們的房價相對較低,但品質方面的風險也需要謹慎評估。
深耕型建商通常在當地擁有大量的土地資源,甚至可能是當地的大地主。由於土地成本較低,這些建商能夠以較低的價格推出質量較高的房屋,這對於購房者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吸引力。
有些深耕型建商會涉足多個行業,如餐飲、教育、旅館、健身等,這些企業可能都是當地的知名品牌,從而提升了建商的市場影響力。這類建商對於品牌形象的維護往往更加注重,因此他們會在品質和服務上保持較高的標準。
由於這些建商長期深耕當地市場,他們更能了解當地居民的需求與偏好,並能在建案設計、建築材料等方面作出相應的調整。因此,深耕型建商的產品通常更符合當地市場需求,並且能提供更符合當地人居需求的居住環境。
由於短線型建商的運營模式主要是追求短期利潤,一旦項目完成,他們可能會迅速退出市場,導致房屋交付後的售後服務和質量保障不足,這對消費者來說是非常大的風險。
這些建商通常只在某個區域開發一兩個項目,對市場的適應性差,當房屋出現問題時,消費者可能無法得到及時的處理,進而引發更多的糾紛。
許多人會在買房群組裡看到不能買或有問題的建商名單,說到底還是得多做點功課,多了解這些建商背後的經營目的與建造過程等,買房時才會比較踏實。總之買房看建商不是不行,只是單看「品牌」往往會陷入迷思。
已購戶心得與網路討論
如今消費者的購房選擇不僅依賴於廣告或品牌,現代社交平台和論壇的興起,消費者可以很容易地查詢到其他人對該建案的看法,這讓選擇變得更加透明和方便,網絡上的討論和購房者的真實心得也都很實際具有參考價值,但還是建議應查證多方資訊,並以官方文件或實際案例為準,而非僅依賴網路討論。隨著市場上房地產產品的增多,消費者的購房意識逐漸提升。現在的消費者比過去更加聰明,他們會在網絡上查詢並對比不同建商的產品,甚至參加一些專業的房地產討論小組,分享心得和經驗。這使得建商必須更加重視自己的品牌聲譽,因為一旦產品或服務有問題,負面消息很容易就會在網絡上擴散,對建商的形象造成損害。
房屋小知識
有問題馬上處理,才是建商該有的態度
房子的建設過程及用料雖重要,但建商的「售後服務」也必須要注意。
我到目前為止其實沒看過從來不出包的建商,但能不能做到完整的事後彌補與處理,才是重點。並不是說房子在交屋時完美無瑕,但住進去才發現瑕疵,是常見的事情。但一家負責任的建商應該是,在消費者入住後發現有瑕疵或品質不佳等問題時,只要接到申訴電話,就會立刻派人來處理,跟完全不管、一再拖延的態度就是天壤之別,給人的感受也會完全不同,這時你就會感受到,為什麼有些建商敢開高價的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