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挑選房屋時,樓層和座向確實是影響居住品質及價格的重要因素。每個人的需求和偏好不同,了解不同樓層和座向的優缺點,可以幫助你做出更合適的選擇。以下是一些常見問題的建議和分析,幫助你做出明智的決策。
其實不同樓層各有優劣勢,一般來說多數人不想選的應該是2樓,尤其是車道上方的戶別。這一戶通常會聽到引擎、喇叭或是過閘門的聲音,因此價格也有機會是全棟最便宜的一戶。樓層高度與灰塵的關聯並非絕對。一般認為4樓至10樓(有時是8樓到11樓)為「揚灰層」,這是因為在這個高度範圍內,建築環境和空氣流動會影響灰塵的積聚。然而,這個說法不一定適用於所有區域,特別是都市密集區域或不同地理環境的情況,需視個案條件而異。因此,選擇樓層時,應該考慮周圍環境、風向、建築布局等因素,像是靠河的濕度、溫度,與乾燥的平地相比也一定不同。台北市大樓密集的區域與住屋稀少的鄉下相比也截然不同。
低樓層通常靠近街道,的確可能受到更多噪音影響,特別是車輛聲音、喇叭等。但是,這些噪音的影響會受到建築的設計、窗戶的密封性等因素影響。實際上,噪音問題和樓層高低關聯並不大,好的氣密窗能有效隔絕外界的噪音,因此可以考慮提升窗戶的隔音效果,來減少噪音影響。中古屋的低樓層可能還會有治安上的疑慮。但如果是位於大型社區,且有庭院、植栽的房子時,其實1至3樓也會是不錯的選擇。
高樓層的確有景觀好、空氣清新等優點,但也要注意一些潛在問題。比如,中繼水箱可能會導致水壓不足或產生噪音,特別是在12、13樓等中繼水箱位置附近,既然是水箱意思就是有水囤積,可能會出現潮濕,馬達也會產生噪音,影響的層面不只是當樓層,可能上下兩樓都會受波及,需特別注意。此外,高樓層的電梯使用頻繁,可能會影響居住的便利性。若周邊有更高的大樓,可能會影響通風和採光,因此選擇高樓層時,需綜合考慮這些因素。
棟距越大,確實會讓居住感覺更開闊,採光和隱私也會有保障。但在重劃區等發展區域,棟距未來可能會縮小,因此需要確認是否有「永久棟距」保證。如果購買的物業位於未來可能建設其他大樓的區域棟距就可能改變,。如果沒有永久棟距建議儘量選擇離馬路退縮比較深的那一面,畢竟退縮較多,未來的棟距還是會比較長。此外如果建案主打「最觀保值戶」、「公園或水岸第一排」等,訴求「無限棟距」,也就是陽台或房間窗戶打開後,前排沒有任何建築遮蔽景觀,通常價格會比較高。相反的如果面對的是嫌惡設施,就有機會成為議價籌碼。但也需視個案條件而異。
但實際上並無「永久棟距」的法規名稱,若建案有法定建築退縮,棟距相對較穩定,建議查閱都市計畫或建築規範確認未來開發可能性。
在台灣,坐北朝南的房屋往往能避免冬天的北風,並能享有較好的通風,但並非所有人都需要這樣的格局。朝西的房子容易受到強烈日曬,但若在夏天通風良好的話,依然能保持相對舒適。此外,根據風水等因素,有些人會偏好其他座向,因此選擇座向時,也需根據生活需求來決定。台灣冬天的陽光是從東南往西北方照的,因此「坐西北朝東南」才能達到真正的冬暖夏涼。看面向時一定要搭配家配圖才會清楚。根據一般建築規劃與部分傳統風水觀點,以上內容的朝向可能較受青睞,實際情況仍需視個人需求與建築條件而定。
露台戶對於有養寵物或喜歡戶外空間的人來說,可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。雖然露台會增加價格,但如果這些額外的空間對你來說有實際用途,那麼它就是值得的。然而,也要考慮安全性和維護成本等問題,特別是如果露台需要長期保養。
頂樓戶確實私密性較好,且不易受到樓上噪音影響,但也有缺點。頂樓容易受日曬,隔熱和防水問題需要特別注意,但要注意防水及隔熱問題。因為頂樓通常受太陽直曬,又缺少上方的樓層幫助遮蔽,若是用塗料做防水和隔熱,時間久了會需要修補,進而產生折舊問題。再加上不同的建商、施工單位等,其工法也都不同,頂樓的價格通常較高,市場上部分案例顯示,這類房型價格可能較高,但仍取決於個案條件與市場供需,但長期維護和保養的成本也較高,因此選擇時需權衡。
總結來說,在選擇樓層和座向時,最重要的是根據自身的需求、生活習慣和預算來做決策,綜合考慮生活環境、空氣流通、噪音管理、視野、隱私等多方面因素,別人認為的缺點,對你而言或許是優勢。只要對於每個設計的好壞都有自我見解,再搭配上述提到的重點,挑選產品時會更有把握。